標籤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新聞有毒,勇敢戒斷你會更快樂

http://www.inside.com.tw/2013/04/16/news-is-bad-for-you?fb_ref=wp

圖片來源:Flickr
請仔細回想,過去 12 個月以來你看過的新聞中有哪一則使你受益?有哪一則新聞對你的人生重大抉擇、職涯或事業發揮了作用,讓你做出更好的選擇?
複習一下台灣近期反覆播送的新聞焦點:人魚線、媽媽嘴、醃頭案、春浪露鳥、我是歌手、臉書 50 萬個讚…
這些,到底與你我何干?

英國《衛報》節錄瑞士作家 Rolf Dobelli 的著作《思考的藝術》(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一書關於新聞媒體的章節1。Dobelli 反思現今新聞媒體已不再可信,直指「新聞有毒」,宛如垃圾食品般誘人美味,但對人體身心造成危害,奉勸人們遠離新聞,有益健康。
他認為,新聞的「新」與「關聯性」如今已經脫鉤成兩碼子事,大多新聞新是新,但與大眾利益毫無關係,偏偏大眾又很難分辨何者與自己切身相關,以新舊來判別事情簡單多了。
新聞媒體設法要觀者相信,多看新聞是競爭優勢的保證,很多人也深信不疑,三天不看新聞便覺面目可憎心焦不安。事實上以現在的新聞內容而言,連傳達正確訊息的基本功能都有缺失,少看一點說不定有益無害。
況且,新聞本該以正視聽,卻老是誤導大眾。他舉了一個台灣觀眾一定也非常熟悉的例子。
駕駛開車行經某座橋面,橋突然垮了。
大批趕來的媒體記者播報的重點是什麼?
車子?駕駛?駕駛從何而來?駕駛原本的目的地?若駕駛倖存,歷經這場驚魂記他有什麼感覺?
不過以上通通不是重點。
重點是什麼?重點是陸橋的結構穩定性,即使這次意外暴露出潛在風險,而且其它橋梁也可能藏有相同危險性,但是新聞置之不理。應該深入追究的訊息被隱埋,焦點變成車子與駕駛,它的畫面生動,具體不抽象,毋需絞盡腦汁翻找資料,成本便宜效果好,戲劇效果浮誇的車與人輕鬆打敗嚴肅耗時的工程檢驗,成為唯一的新聞主角。
新聞帶著觀者走進錯誤的風險地圖。因此,恐怖主義的危險性被高估,精神壓力被低估。雷曼兄弟垮台彷彿經濟末日,政府財政責任失能輕描淡寫。太空人好了不起,護士日夜操勞無人聞問。
在電視螢幕上目睹一架飛機墜毀,即使飛行事故發生機率極低,仍已在觀者腦海中烙下驚恐印象,而很可能導致錯估其危險性。別太相信自己能以理性判斷是非,因為連銀行家與經濟學家都無法倖免於被新聞誤導的狀況。
而新聞同時也失去了解釋能力,我們現在看到的新聞,大多只剩告知訊息的功能。媒體不斷積累瑣碎的事實,觀眾咀嚼的仍是同樣的事件,但這無助於他們理解世界。重要的報導其實不是報導,而是記者以其經驗與判斷詮釋新聞意義,過程雖然緩慢但力量強大,且產生轉化效果。新聞事實吞嚥再多而無法消化,永遠無法看清事件全貌。
有些記者會在敘述了一堆新聞事實後,結尾突然作結:「爆炸案的發生可能是由於 A 原因」,沒錯,這是解釋,卻是膚淺輕率的解釋,這種不經縝密邏輯思考與證據輔佐,幾乎是天外飛來一筆的推論,反而可能影響觀眾產生認知錯誤。
不僅如此,新聞扼殺思考,需知思維得經時間焠鍊,然而淺薄的新聞把我們變成淺薄的思考者。長期記憶透過對短期記憶的理解和思考而來,不過快速流動的新聞阻滯了短期記憶轉換為長期記憶的通道。觀者的印象變得支離破碎,所有記憶皆成過眼雲煙。
Dobelli 林林總總列出十大項新聞有害的論點,除了如上所述,還有看新聞浪費時間、讓人悲觀沮喪,連續劇式的報導又像餵毒一般要觀眾上癮⋯相信台灣人對此種種早就了然於胸,有太多例子能夠印證所謂「新聞有毒」的說法。清大彭明輝教授在三月底的文章「台灣有一種病,很深,深到…………2中是這麼說的:
我們的媒體病了,非常地深,深到歐美國家無法想像。如果我們的學術圈有能力把它分析透徹,絕對可以超越所有後現代文化批判的分析架構與深度,讓全球學界震驚。
而今我們看到瑞士人眼中的瑞士新聞景況尚且如此,或許可以稍稍安慰自己,媒體生病的現象非台灣獨有(當然,病情輕重程度不一),不少國家都出現檢討大眾媒體的聲浪,Inside 先前刊出的荷蘭新聞網站 De Correspondent 成立,就是一群懷抱理想主義的精英記者主動出擊希冀打破淺碟文化,而從美國前記者 Allyson Bird 自述新聞夢碎的文章中也可窺見美國新聞產業境況。
Dobelli,或者多數閱聽眾,固然不滿大眾媒體現況,但是請注意,他並未否定新聞之必要。新聞仍然不可或缺,只是必須徹底翻修。社會全體永遠需要深度的調查性報導,永遠需要勇於檢視政策與揭露真相的媒體。
不過回到主題,在媒體尚未振作之前,Dobelli 帶來他逃脫新聞四年的第一手報告或許能夠帶給我們一些啓發:干擾與焦慮不再纏身,多了時間深化思考與洞見。割捨新聞台或報紙不是那麼簡單,但是,實在值得。
其實台灣早有不少人提倡拒看爛新聞或關機運動,媒體改革也喊破喉嚨,然而成效似乎不彰。況且不若 Dobelli 所謂精英懂得透過其它來源獲取資訊,新聞台或報紙仍是市井小民接收訊息的主要管道,部落客 Fred 於 2011 年發表的文章3寫道:
作為庶民的資訊來源,再怎麼綜藝化、再怎麼小錯連篇的新聞台,都同樣扮演著告知的功能,每個觀眾也有自己的判斷和分析能力;並不一定「知識分子」們說很爛就是很爛。
對於台灣的新聞媒體,我們能期待的或許是,先從降低烏龍新聞、傳達正確資訊開始,慢慢找回媒體公器自覺。接著如同 Dobelli 所說,深度新聞或調查性報導並非一蹴可幾,但媒體,社會依然需要您負起責任。少了監督者角色的舞台,恐怕會演變成更危險的毒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