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全球變暖的大騙局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rzrsAXwLPM 

片長一個幾鍾 ,大家無野做可以去睇睇
我本身中學讀地理 ,睇完片之後覺得好混亂 ,唔知信邊一邊好
如果全球變暖係個大騙局 ,咁呢個騙局真係好成功
全世界數以億計既人都中左伏   [sosad] 

節目內對全球變暖提出質疑 ,我大概將內容簡短地講一講 
1,地球過去都經歷過氣溫上升既時期
2,二氧化碳唔係主要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係大氣中含量其實好少 ,難以對全球氣候造成重大影響
[img]http://imageftw.com/uploads/20120415/co2.JPG[/img] 
3,造成氣溫上升既主因係太陽活動
4,政治因素 ,用環保作理由 ,打壓其他國家發展或達到其他政治目的 ,因此二氧化碳既作用被故意誇大(維基解密都曾指出有人用假數據)
其他內容數據等等可以係片入面搵到 ,有興趣既可以去睇睇


[img]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_TFyvp9aHEfSbPMR_xqhn3CuzPOra_iCGHFR1MYiHI6RdbslLNtf4BZmVyBEpPwdB7WfIf8vyDl0PEmzSJLWE6stXDuL7XtDdCC3grw1flb4FCk6njktj8Busm5e1o0c9xI5mVJHUWaQ/s400/1.jpg[/img] 
「環保」背後的金權關係 
2007年07月11日

最近,千人排隊搶購英國名牌「限量版」環保布袋,引發集體鼓譟,其網上拍賣價被炒至過千元,台灣的搶購民眾更出現人踩人。場面雖然滑稽,但事實上並無不妥。所謂「環保概念」產品,其實與傳統商品無異,往往都涉及龐大商業利益,分別是在政府環保政策的庇護和傳媒的吹捧之下,其價格往往可以炒得更高。
「環保概念」其實一直都被用來炒賣賺錢,只是香港的傳媒視而不見,只習慣把環保分子及相關人士的新聞稿或報告照抄,便當作是新聞發放,完全沒有經過核實,對當中涉及的潛在利益衝突更是不聞不問。這種做新聞的手法,其實比市民高價搶購環保袋更荒謬和更滑稽。



證券行報告出奇受重視 

投資銀行里昂證券( CLSA)去年發表了一份有關「全球暖化」的報告,之後就一直被傳媒及環保組織(如綠色和平)廣泛引用。該報告最近又被《蘋果》引述,指全球氣溫若上升三度,「香港的維港兩岸會水浸,連添馬艦新政府總部也會被水淹沒」。
「全球暖化」這個假設,不管其如何粗疏,怎也應算是個科學範疇的議題吧?里昂只不過是間證券行,又不是甚麼科學機構,其報告真的值得一再被引用嗎?更重要的是,傳媒將報告內容照單全收,卻從沒有說清楚背後的利益關係。
事實上,里昂的大股東法國 Credit Agricole,便是歐洲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 carbon trading)市場最活躍的交易商之一。在「全球暖化」的潮流下,排放權交易近年越做越大,根據 MarketWatch的報道,全球的交易量今年預期有四百億美元,有估計到 2010年便會升至二千億美元。
利之所在,銀行家都可以變身科學家。里昂近年大力推廣「人為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暖化」的理論,去年便贊助了美國前副總統戈爾這個「環保鬥士」所製作的科幻電影《絕望真相》在港首映,戈爾則應邀出席了里昂的投資論壇,那份「權威」的報告,便是那個時候推出來配合宣傳。以上背景資料,傳媒隻字不提。可以想像,假如有石油公司發表報告駁斥全球暖化理論,傳媒的態度將會截然不同,極可能會將之說成是石油財團「反環保」的陰謀!



不論成效中間人已穩賺

財團可以透過「全球暖化」賺錢,卻不代表對「暖化問題」會有幫助。歐洲實行了兩年多的排放權交易體制,到頭來二氧化碳的排放卻是增加而非減少。原意是透過排放權交易達到減排目標的「清潔發展機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連基本的監察也無法做好,結果是減排成效微不足道,同時又衍生了大量弄虛作假行為。
透過出售排放權賺錢的發展中國家,許多減排項目被揭發原來完全沒有減過排。一些所謂「減排項目」,原來只是種幾棵樹,然後聲稱有關樹木可以在未來五十至一百年吸走同等數量的二氧化碳!不過,無論減排的成效如何,對交易的中間人來說卻毫不重要,因為他們在買賣中早已袋袋平安。

財團鼓吹設排放權交易 

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所引發的種種荒謬,揭示了在渲染「全球暖化」背後的金權利益關係。事實上,最終減不減到排根本無關宏旨,因為力主設立排放權交易的都是些商家和政客而非科學家。例如,被揭發造假賬的美國最大能源交易商安隆( Enron),當年便是極力鼓吹設立排放權交易的財團之一,也是克林頓與戈爾政府在《京都條約》談判的主要智囊。然而,在安隆欺詐案曝光之後,傳媒卻絕少提及這些「不方便的真相」。
本來,在一個商業社會,這些利益關係平常不過,可是傳媒不但對之視而不見,更主動為他們築起道德高岸,吹捧為「環保鬥士」,這才叫人惡心和不安。

黃牛
http://www1.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70711&sec_id=4104&art_id=7310393

=======================================================
全球暖化潛勢
http://zh.wikipedia.org/wiki/全球暖化勢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