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專訊】80、90後常被負面標籤,但專業服務界發現新世代尖子在語言、國際經驗及視野,以至專業知識,都較上一代有更強的優勢。
有專業服務界發現,職場新世代尖子在語言、國際經驗及視野,
以至專業知識,都較上一代更見優勢。(資料圖片)
雖然新世代專業人士愛往外闖,不介意多轉工,甚至創業,專業忠誠度不及上一代,卻出現了一群「做過生意又再打工」的intrapreneur(內企業家,指於大機構工作又擁有企業家能力的管理人),更獲僱主青睞冀助企業發展,關鍵是如何留住人才。
香港財經分析師學會前會長詹偉基於87年畢業,工作10年後才經朋友口中得知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CFA)。「我從沒想過畢業前考專業資格,新一代很聰明,加上競爭大,未畢業就會考專業試!」

現時本港CFA每年約有8,000至9,000名考生,當中多為仍在求學的大學生,由於考試合格率平均不過40%,因此大學生只要通過考試,一般可獲大機構優先聘用。事實上,香港會計師公會資料顯示,過去10年報考會計師專業資格考試的報考人數每年遞增,由2001/02年度約3,000人,增至2011/12年度逾1.8萬人,累積增幅達5倍。
語言能力是新世代另一大優勢。「我在大學時才學普通話,但新一代小學已接觸。」詹偉基表示,新世代操流利普通話是新世代的一張利刀,因目前金融市場與內地接軌,懂得普通話更易與內地企業溝通。
律師會前會長王桂壎亦表示,現時本港發行債券或貸款背後「話事人」多來自內地,所涉及的法律程序多由香港律師處理,普通話流利的新世代在接洽內地法律個案時較上一代得心應手。王桂壎觀察近年其律師行聘得的實習生,認為新世代律師的語文、專業知識更出色,且工作認真,年輕一輩更着重工作挑戰性,喜愛負責重要審訊爭取表現。
掌網絡資訊 赴海外機會多
互聯網亦令新世代更易掌握國際資訊。王桂壎到大學授課時,發現年輕人用智能手機及搜尋引擎便可對新事物有基本認知,而新世代律師亦可藉互聯網尋找國際案例。
多來自小康家庭的新世代,家庭經濟容許他們出國學術交流,參加國際比賽,國際視野比上一代更廣。詹表示,CFA今年舉辦全球性金融分析師比賽,全球院校派出學生代表參加,每隊由業界的分析師任導師,撰寫投資報告,以案例決定是否進行投資買賣,加強學生畢業前的行業實戰經驗。
被喻為「尖子集中地」的科大環球商業管理,其課程主任劉夢琳發現,新生代擁有不少海外實習或交流機會,有助畢業後於亞洲其他城市開展事業。
雖有僱主指新世代着重工作生活平衡,專業忠誠度不及上一代,惟這有危有機。中大創業研究中心項目總監蔡明都指出,不少商學院畢業生工作數年、考取專業資格後創業,就算失敗,其經驗令老闆垂青。這些「做過生意又再打工」的畢業生會被稱為intrapreneur,因有老闆思維,有助企業發展,更獲僱主青睞。(系列三)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