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美國經濟復甦緣何偏離軌道

《華爾街日報》-- 這並非深度衰退之後,通常會出現的井噴式經濟增長,但它已足以逐漸拉低失業率了。


可這種預測是錯的:今年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只有令人失望的1.9%。下周政府即將公布的二季度經濟增長數據可能也好不到哪裡去,或許經濟增速最低只有1.4%或1.5%。《華爾街日報》最新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對今年下半年經濟增長率的平均預測值,已經下調至3.1%,預測者估計2012年上半年的增長率將不到3%。
上周,高盛(Goldman Sachs)的經濟學家說,雖然他們並未預計美國經濟會重新陷入衰退,但鑒於最近公布的經濟數據,經濟二次衰退顯然是一種可能。
對於當前這種經濟局面,人們可以假設說,這只是暫時的,只是因為今年上半年美國的運氣不太好而已。阿拉伯之春推高了汽油價格,這對經濟復甦全無幫助。日本的海嘯和核災難中斷了全球供應鏈。歐洲國家還在忙於應對主權債務危機,這令全球投資者和企業高管十分緊張。
按照這種觀點,美國經濟的井噴式增長即將到來。這種觀點雖能令人樂觀,但這卻不過是痴心妄想而已。
第二種假設是,當前這種不利局面完全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這種假設的一種版本聲稱,最初推出的財政刺激措施力度太小,而不願推出第二波刺激措施是一個錯誤。現在急於削減開支有可能重蹈1937年的覆轍:當時,由於財政和貨幣緊縮措施推出的時間不當,經濟因此再次陷入衰退。
和上述觀點對立的一種看法認為:由於企業和消費者有充足理由對經濟前景保持謹慎,因此任何可能增加不確定性的做法都只會令情況更糟。近來,消費者和政界人士都成了製造不確定性的高手,他們的行為正在使企業經營陷於癱瘓。當然,民主、共和兩黨在提高債務上限一事上的拉鋸戰,對提振本已缺乏的信心毫無幫助。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主席貝南克(Ben Bernanke)在32年前以「不確定性」為主題,所撰寫的博士論文中闡述的觀點,和幾天前他提醒國會的說法類似:「監管上肯定存在不確定性……但同樣不確定的還有復甦是否可以持續。由於人們不知道經濟復甦是否能夠持續,所以他們不知道是否要投資或增僱人手。所以我們能做的工作之一是,解決監管、貿易、稅收環境和財政環境方面的問題。我們也想竭盡所能確保經濟更快增長,提高人們的信心。」
可以將這種觀點評價為:聽上去令人信服,但難以證明如果另換一套政策,則有可能產生更好的結果。
第三種假設認為:對經濟根本狀況的樂觀診斷是錯誤的。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分析這一假說:
奧巴馬政府的策略是,當提振經濟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逐漸退出之後,美國國內的消費者支出和企業支出,以及美國的出口將開始發揮作用。但現實是,刺激政策正逐漸退出,但私人部門並沒有開始發揮作用。奧巴馬政府曾指望到目前為止,住房市場能夠痊癒,但這一指望顯然落空了。
經濟學家肯‧羅格夫(Ken Rogoff)和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dt)舉出幾個世紀以來的數據證明,金融危機的後果總是痛苦的。如今的經濟狀況可以為他們的新版著作提供例證。
資金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 Inc.)的彼得‧費舍爾(Peter Fisher)認為,從上述狀況可以引出的一個推論是:美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我們並不熟悉的盛衰沉浮周期。原因何在?消費者和小企業不再能像以前那樣便捷地借到錢了。在本輪經濟衰退前,當收入下降時,信用卡和房屋淨值信用額度可以讓消費者維持支出的平穩。而消費者現在的做法則是,有錢就多花,缺錢就少花。今年上半年就是一個支出減少的周期階段。可以將這種觀點評價為:可信性越來越大。
撰稿:華爾街日報David Wessel


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