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週末兩天讀完了嚴長壽的新書「教育應該不一樣」,讓我的心激起了澎湃久久不散。
以下摘自誠品網路書店的介紹:
「決定未來的力量,在教育。」
關心台灣未來的嚴長壽先生,因為一份對台灣的關心與急迫感,寫出針對台灣教育剴切陳詞的《教育應該不一樣》。
嚴長壽指出教育體制中,不同身份與環境的問題所在,用殷切急迫的語氣,期待能改變人民、學校與政府的成見,並提出可能的願景所在。
嚴長壽說:「這本談台灣教育的書,跟我過去所有的書都不同。明知道未必可以有所改變,但帶著天生的社會使命感,我仍選擇再做一次豬頭。」
嚴長壽在記者會中,訴說數十年來關心台灣的心路歷程,以及為何寫書的經過。感冒初癒聲音薄弱的嚴先生,希望能「振聾發嘳」,大家都能因一份對台灣的「愛之深,責之切」,共同關心台灣教育處境!
《教育應該不一樣》,是我抱著很深期望的一本書,也是和過去很不一樣的一本書。
我在1971年進入美國運通,當時臺灣的外交處境逐漸艱難。我很不服氣臺灣失去了舞台,非常無奈,身為小人物卻無法改變;在工作摸索後,我才無意間找到自己的熱情,以及台灣的希望所在。
我發現,外國人並不因為政治因素,便不和台灣來往,台灣只是失去政治管道,並沒有失去和世界連結的管道。從那刻起,我在工作上努力,帶著外國人認識台灣,也帶台灣人出國看看世界。
我發現,外國人並不因為政治因素,便不和台灣來往,台灣只是失去政治管道,並沒有失去和世界連結的管道。從那刻起,我在工作上努力,帶著外國人認識台灣,也帶台灣人出國看看世界。
出國看世界的震撼,讓我感受到台灣和世界的差異,台灣可以進步。當時的台灣人仍沒有禮貌和國際觀,但我仍想改變他們:我們在世界上已經沒有舞台,每個人都應該期許自己,自己就代表國家,應該做得更好。
在我的一生中,這種「不甘心」的心情化做我的熱誠,成為我不服輸的力量。
在我的一生中,這種「不甘心」的心情化做我的熱誠,成為我不服輸的力量。
直到我當上總經理,才發現學習不是只有一種管道,成為領袖也不是只有一種方法。
在十幾年前,要就讀大學仍不是件容易的事,於是我寫了第一本書《總裁獅子心》,以我的經驗為例,告訴許多念不了大學的年輕人,考不上大學不要氣餒,只要在出社會後,觀察你的工作、付出熱誠,埋頭苦幹,未來就有希望。
在十幾年前,要就讀大學仍不是件容易的事,於是我寫了第一本書《總裁獅子心》,以我的經驗為例,告訴許多念不了大學的年輕人,考不上大學不要氣餒,只要在出社會後,觀察你的工作、付出熱誠,埋頭苦幹,未來就有希望。
在1997年,我則發現到,國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只是埋頭苦幹不足以承載國家青年的未來,便寫了《御風而上》。
我以印度、中國、美國…多地的年輕人為例,告訴台灣年輕人:世界已經沒有藩籬了,你將來的競爭者可能在各個地方,要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未來。幾年後,《世界是平的》出版,我會早在世界趨勢之前就提醒年輕人,只能說當時我的心情是很急切的。
我以印度、中國、美國…多地的年輕人為例,告訴台灣年輕人:世界已經沒有藩籬了,你將來的競爭者可能在各個地方,要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未來。幾年後,《世界是平的》出版,我會早在世界趨勢之前就提醒年輕人,只能說當時我的心情是很急切的。
在過去極權和知識匱乏的時代,臺灣正積極經營未來。黨外團體,經營無法挑戰的未來、商人也不在乎政治邦交與否,產品行銷國外,年輕人放洋留學,返台貢獻所學。
然而在這幾年間,政權輪替、政治角力,台灣沒有打開國際眼界,本土氛圍卻封鎖了台灣;我們的政治積極討好選民,變得更媚俗。
為了配合民意代表,大學在各縣市設立,卻沒有獨特的主題方向與地方優勢;職業專科學校「升等大學化」,使得職業教育被完全摧毀。我關心技職教育二十多年,看到這個結果,讓我非常的心痛。
為了配合民意代表,大學在各縣市設立,卻沒有獨特的主題方向與地方優勢;職業專科學校「升等大學化」,使得職業教育被完全摧毀。我關心技職教育二十多年,看到這個結果,讓我非常的心痛。
許多年輕朋友,讀書不是他唯一的專長,但我們卻壓縮成唯一的未來和方向,也讓他們有錯誤期待。在社會結構中,我們需要更多人有紮實的自信和價值觀,源自於教育所灌輸文明素養,不是以學歷來界定的。
然而在培養年輕人有判斷能力,能找到他們天賦的關鍵時刻,社會卻完全否定了技職教育。
然而在培養年輕人有判斷能力,能找到他們天賦的關鍵時刻,社會卻完全否定了技職教育。
現在技職教育評鑑方法,以學術界標準為主,短期間創造大量博士需求進入技職體系,技職沒有自信,讓學術方法主導課程內容和學生未來。
我認同台灣要有菁英學術機構,然而當摧毀技職體系後,台灣重要而腳踏實地的基礎工作卻找不到人來做,反而看到許多高學歷的年輕人,待在家裡成為宅男宅女,找不到未來。
我認同台灣要有菁英學術機構,然而當摧毀技職體系後,台灣重要而腳踏實地的基礎工作卻找不到人來做,反而看到許多高學歷的年輕人,待在家裡成為宅男宅女,找不到未來。
我還看到了教育成為商業行為,學生或學校都沒有主見自信。我曾經輔導的技職學校想要成為大學,我無法接受,但學校說,要是不「升格」無法招到學生…許多技職學程只重視技術末節,調酒課就是一整天拋瓶子,是否就能找到未來?
這種情況我看到了,我想要鼓舞現在的年輕人。
起初我用無奈的心情,寫了《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我告訴年輕人要判斷,或許高學歷不見得拿到高職位、學非所用、遇到挫折沒有人可以幫忙,但人生可以「平凡卻不平庸」,仍能做個有人文素養、品格的人。
起初我用無奈的心情,寫了《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我告訴年輕人要判斷,或許高學歷不見得拿到高職位、學非所用、遇到挫折沒有人可以幫忙,但人生可以「平凡卻不平庸」,仍能做個有人文素養、品格的人。
雖然寫了這本書,但我對現狀蠻失望的。過去兩年我走遍台灣偏鄉,我感到更大的無奈:台灣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政府不是沒有錢,而是亂用錢。
在偏鄉,學生都收不到幾個,教育部卻補助上億元來建設硬體;而偏鄉的技職學校,卻因為待遇不夠好,而找不到老師願意來任教。
在台東,一個南王村出產了那麼多金曲獎歌王歌后,在台東市卻找不到一個正式的表演舞台。台東有高達三分之二的學校,沒有美術和音樂老師,讓這群有天賦的孩子無法發揮。
我們怎麼能夠讓弱勢的孩子,更找不到他們的自信?少子化的未來,勢必有一大堆學校會廢棄,但如今仍然迷信硬體,不願做人的投資。我心中的憤怒,讓我覺得必須將這個問題寫出來。
在台東,一個南王村出產了那麼多金曲獎歌王歌后,在台東市卻找不到一個正式的表演舞台。台東有高達三分之二的學校,沒有美術和音樂老師,讓這群有天賦的孩子無法發揮。
我們怎麼能夠讓弱勢的孩子,更找不到他們的自信?少子化的未來,勢必有一大堆學校會廢棄,但如今仍然迷信硬體,不願做人的投資。我心中的憤怒,讓我覺得必須將這個問題寫出來。
我試圖影響政府,然而發現政府一樣的無奈。我發現在報紙上,很多人和我同樣關心教育,卻都在指摘政策、教改、學校、老師。我則認為,最該被指責的是家長自己。在這個選舉的時代,所有政治人物都在討好家長,因為家長是選民。
當我看清這點後,我卻發現社會上沒有人批評民意代表。
我們容許代表家長的政治人物在台上胡說八道,卻可以不用負責;每日跑紅白帖,而不在國會問政,而負責監督的選民,竟然還感覺良好,不會想為下一代找到未來,那代表選民有問題。
作為一個公民社會,我們要如何要求政府,監督政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書中,從家長和學生的角度來著墨,希望能夠解套,也特別在書中寫到身為選民的責任。
我們容許代表家長的政治人物在台上胡說八道,卻可以不用負責;每日跑紅白帖,而不在國會問政,而負責監督的選民,竟然還感覺良好,不會想為下一代找到未來,那代表選民有問題。
作為一個公民社會,我們要如何要求政府,監督政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書中,從家長和學生的角度來著墨,希望能夠解套,也特別在書中寫到身為選民的責任。
台灣的大學在爭取五年五百億計畫,爭取卓越世界排名。然而這只是虛榮心態作祟,即使我們上了百大,也只是百分之一的比例。
如果我們仍用硬體思維投資教育,拿經費買電腦做出貢獻不大的論文;能請來一流的人才,卻用對待外勞的標準來評斷對方卻不給他足夠資源,我們的未來沒有希望。
如果我們仍用硬體思維投資教育,拿經費買電腦做出貢獻不大的論文;能請來一流的人才,卻用對待外勞的標準來評斷對方卻不給他足夠資源,我們的未來沒有希望。
我很納悶,為何台灣一直在比較經濟成績?台灣是個「小康家庭」,為何要和富豪們比誰比較富有呢?錢難道是唯一的成績嗎?
作為一個有文化積累的小康家庭,擁有文明,應該值得驕傲才對—我們應該要找到台灣的優點為何。
作為一個有文化積累的小康家庭,擁有文明,應該值得驕傲才對—我們應該要找到台灣的優點為何。
放眼華人社會,台灣是最自由文明開放的地方,世界想和華人做生意,而台灣可以是文明的捷徑。
台灣的文化積累最深厚,融合了各種文化,戰爭時期顛沛流離的學者與大宗教家來到台灣,終於可以安定下來傳輸理念風骨,傳遞深厚的文化力量。
台灣的文化積累最深厚,融合了各種文化,戰爭時期顛沛流離的學者與大宗教家來到台灣,終於可以安定下來傳輸理念風骨,傳遞深厚的文化力量。
最近台灣擔心人才被挖去大陸,但培養最多管理人才的瑞士,是否會擔心人才外流?若我們能成為「文化輸出國」,生產領先華人世界的文化意識與價值觀,我們又怎會擔心我們會失去所擁有的?
有人問我台灣的未來是什麼?我看到一個自由民主、更有文化深度、人口腹地更大發展空間的,但缺乏國際觀的台灣。
台灣可以成為世界平台,因為就在中國大陸旁邊,台灣也有好的社會結構,如今只是缺乏內涵。台灣只要觀念一轉,從教育開始著手改變起,就可以有更好的未來。
台灣可以成為世界平台,因為就在中國大陸旁邊,台灣也有好的社會結構,如今只是缺乏內涵。台灣只要觀念一轉,從教育開始著手改變起,就可以有更好的未來。
本書目錄
序言:這是教育的「共錯結構」,我們必須共同承擔
一顆關懷青年的熱心和無可救藥的使命感驅使
教育政策關係青年無比珍貴的未來
面對問題,承擔責任才能改變
一切都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
一顆關懷青年的熱心和無可救藥的使命感驅使
教育政策關係青年無比珍貴的未來
面對問題,承擔責任才能改變
一切都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
第1章 醒醒吧!家長盲點一: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是沒有安全感?還是虛榮?
盲點二:繼續膜拜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
盲點三:要孩子追逐「速利」「速成」「齊一」「從眾」的人生
盲點四:要孩子爭捧鐵飯碗
教育資源過於集中,社會走向強者益強、弱者益弱
考試是假性平等,重要的東西不能量化
過於單一的教育目的曾深深令我自卑
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
延伸思考:為什麼這麼多年輕人要考公務員
盲點二:繼續膜拜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
盲點三:要孩子追逐「速利」「速成」「齊一」「從眾」的人生
盲點四:要孩子爭捧鐵飯碗
教育資源過於集中,社會走向強者益強、弱者益弱
考試是假性平等,重要的東西不能量化
過於單一的教育目的曾深深令我自卑
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
延伸思考:為什麼這麼多年輕人要考公務員
第2章 老師可以更勇敢一位傷心母親的來信
學生和老師都被「標準答案」給集體綁架了
老師也被體制霸凌,不快樂的老師比比皆是
當老師要以關說和賄賂謀職,校長到議會鞠躬罰站,教育者何來尊嚴
莫忘為師初衷
從威權到啟發:只有當學生的伯樂,師生才會都快樂
把舞台留給學生
從現實中發現問題,尋找活的解答
陪學生冒險,教他踏實築夢
教學技巧時時勤磨練
問題學生是環境有問題,不是學生有問題
老師的力量最微小、卻也最巨大
延伸思考:每個人才智殊異,標準答案扼殺創意
學生和老師都被「標準答案」給集體綁架了
老師也被體制霸凌,不快樂的老師比比皆是
當老師要以關說和賄賂謀職,校長到議會鞠躬罰站,教育者何來尊嚴
莫忘為師初衷
從威權到啟發:只有當學生的伯樂,師生才會都快樂
把舞台留給學生
從現實中發現問題,尋找活的解答
陪學生冒險,教他踏實築夢
教學技巧時時勤磨練
問題學生是環境有問題,不是學生有問題
老師的力量最微小、卻也最巨大
延伸思考:每個人才智殊異,標準答案扼殺創意
第3章 年輕朋友請走一條追尋自我天賦之路沒有主見、受媒體影響的盲目年輕人
對現實漠不關心的迷失
白白浪費的三百億
最壞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時候
年輕人應具備的五大能力
第一、「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
第二、「判斷」的能力
第三、拿出「主見」的能力
第四、「實踐」與「學習」的能力
第五、對世界「好奇」的能力
光有天賦還不夠,還要有嚴格的紀律
走一條人跡罕至的道路
延伸思考:只有專注和熱情,才能讓生命的火光穿越迷霧
對現實漠不關心的迷失
白白浪費的三百億
最壞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時候
年輕人應具備的五大能力
第一、「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
第二、「判斷」的能力
第三、拿出「主見」的能力
第四、「實踐」與「學習」的能力
第五、對世界「好奇」的能力
光有天賦還不夠,還要有嚴格的紀律
走一條人跡罕至的道路
延伸思考:只有專注和熱情,才能讓生命的火光穿越迷霧
第四章 只有創意和實力才能面對高學歷通膨時代精英人才定義太過單一
一、留學落籍不歸
二、留學落籍漸歸來
三、大量留學、大量回台
四、近親繁殖的本土教育
當年輕人不愛大步走出去
我們不大步走出去,外國人也不來台灣了
大學既無法接軌國際,也無意扎根地方,成為孤芳自賞的象牙塔
大學評鑑的弔詭處
大學應打破硬體思維
改變招生政策,找到更具格局的學生
延伸思考:實踐大學設計學院的「實踐式」教育
延伸思考:從台東的藝術英語學校試行開始
一、留學落籍不歸
二、留學落籍漸歸來
三、大量留學、大量回台
四、近親繁殖的本土教育
當年輕人不愛大步走出去
我們不大步走出去,外國人也不來台灣了
大學既無法接軌國際,也無意扎根地方,成為孤芳自賞的象牙塔
大學評鑑的弔詭處
大學應打破硬體思維
改變招生政策,找到更具格局的學生
延伸思考:實踐大學設計學院的「實踐式」教育
延伸思考:從台東的藝術英語學校試行開始
第五章 技職教育的黑洞技術本位才是價值所在
這是一場「拼升格」的競賽
問題一:無實務經驗的博士攻占技職體系
問題二:業師努力拚博士
問題三:分數的排擠效應
問題四:技職教育以「招生」為導向,而非以「就業需求」為導向
問題五:校園自主,教授治校的弊端
浮濫的技職學校將被逼著退場
技職教育的救治之道
一、堅持核心優勢:
二、從「學」到「術」,設立雙重門檻;
三、建立專業尊嚴及標準
三井日本料理黃奕瑞給我的啟示
學校必須要能提供更多的教育產品
延伸思考:肯夢學院的故事—從「匠」到「師」的追求
延伸思考:一個大膽的嘗試—「國際學校」結合在地化及國際化的構想
這是一場「拼升格」的競賽
問題一:無實務經驗的博士攻占技職體系
問題二:業師努力拚博士
問題三:分數的排擠效應
問題四:技職教育以「招生」為導向,而非以「就業需求」為導向
問題五:校園自主,教授治校的弊端
浮濫的技職學校將被逼著退場
技職教育的救治之道
一、堅持核心優勢:
二、從「學」到「術」,設立雙重門檻;
三、建立專業尊嚴及標準
三井日本料理黃奕瑞給我的啟示
學校必須要能提供更多的教育產品
延伸思考:肯夢學院的故事—從「匠」到「師」的追求
延伸思考:一個大膽的嘗試—「國際學校」結合在地化及國際化的構想
第六章 我們都是選民,更是公民我們是「公民」,更是民主社會的「選民」
政治人物只經營現在,沒有經營未來
選民的素養
身為家長的我們是一切改革的起點
延伸思考:台灣新教育實驗
政治人物只經營現在,沒有經營未來
選民的素養
身為家長的我們是一切改革的起點
延伸思考:台灣新教育實驗
第七章 教育應該不一樣不一樣教育起始點
文化是台灣最偉大的軟實力
一、 知識份子
二、 宗教家
三、 藝術家
政治是減法,文化是加法
高峰之後,台灣文化正面臨衰退的危機
舉國上下似乎只經營現在,甚至過去,但誰在經營未來
台灣必須追尋「自願性的簡樸單純」
決定教育的優先次序,文化需要教育的土壤方能茁壯
未來等待的人才:高感度、高體會的人才
用教育救台灣文化的未來,教育應該不一樣
文化是台灣最偉大的軟實力
一、 知識份子
二、 宗教家
三、 藝術家
政治是減法,文化是加法
高峰之後,台灣文化正面臨衰退的危機
舉國上下似乎只經營現在,甚至過去,但誰在經營未來
台灣必須追尋「自願性的簡樸單純」
決定教育的優先次序,文化需要教育的土壤方能茁壯
未來等待的人才:高感度、高體會的人才
用教育救台灣文化的未來,教育應該不一樣
附錄:每位孩子的生命至少需要一盞明燈
結語我能為台灣青年做的事
後記
結語我能為台灣青年做的事
後記
讀後感:
首先,我很高興嚴長壽先生可以用這麼容易閱讀的方式,將這個超級艱難的題目,解釋得如此詳細,容易閱讀。在這本書裡面所提到的很多點,都讓我心中一凜,回顧我一路所受的教育方式,家庭、學校、社會,甚至連我自己,似乎都已被這傳統的教育魔咒裏框住,讓我深深深深的思考。
我其實是個外表看起來很樂觀,但是內心一直很自卑和自傷的小孩;因為我從小就不是個成績很突出的孩子,爸媽忙碌也無法看顧你,能夠憑藉你是否在學校表現良好,就是「成績」!考試真的考得出一個人的程度?還是記憶的能力呢?由於我還有一個弟弟,弟弟從小就表現非常優秀與順利,成績好,選入校隊,擔任班長,考入第一志願以及國立大學,到高考及格,進入公家單位工作;一路上他就是屬於爸爸會很驕傲,讓爸爸的朋友、親戚們稱讚的一個標竿,長期看在我眼裏,也是有影響的。
我跟弟弟感情很好,我們什麼都聊得。
雖然他常常開導我,說爸爸沒有那個意思,但是你就是知道!他對於唸私校中文系的我只說,我應該去考高考、老師兩個職位就好。但是這兩個職業是我絲毫沒有興趣的,我反而在後來從事的媒體工作裏,找到了我的專長;原來我的企畫能力這麼強,原來我的編劇功力這麼好,原來我可以主持、可以編播新聞、可以撰寫採訪等等。
然而,當我的母親、弟弟都很開心我能找到自己所長時,我的父親卻沒有任何高興的心情,他始終對我說,私人公司沒有保障,你還是找個更好的公司吧!他不了解我的工作內容,也不想了解;於是我跟他之間常常衝突不斷。
如今,年紀漸長,父親也退休了;表面上我們相安無事的生活,但是他開始管起我的工作,看什麼都不順眼,讓我每天逃得遠遠的,只求跟他相處的時間越少越好。當我最近重新調整腳步,重新回到媒體時;他竟說:我看,你還是比較適合媒體這個行業。突然間,一股憤怒、悲傷全部湧上心頭……。我心底吶喊著:你怎麼可以跟我說這些話?!你怎麼可以…
傳統的父親沒有辦法自然的表達想要表達的,從來不聽子女的話,只要你按照我安排的道路去走最棒;一直以來處在叛逆的孩子們,勇敢挑戰自己,忠於自己,老是在人生道路跌倒的孩子們,總是得擦乾眼淚,繼續走在不被父母支持的路上。
我不知道自己是在什麼時候拒絕跟父親聊我的內心世界,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麼時候失去跟他溝通的勇氣;我只知道那種在很小的時候就建立起的印象,太深太深了。我可以跟他聊很多瑣事,就是不能聊我自己,我們是一對表面看起來很親密,實際卻很疏離的父女。
我知道他很關心我,知道他愛我;我很尊敬他,也愛他;只是,不可能再找回很小很小的時候,那個總是會依偎在父親身邊的小女孩了。看著小時候的照片,除了驚訝我會有這麼黏著他的時候,現在的我,除了努力修補我心中對他的裂痕外,也在嘗試慢慢讓他更瞭解我;不過,我知道的是,他改變不了我,我也改變不了他;父女的關係永遠不會改變,縫隙永遠都會存在,但是,總是要努力的,不是嗎?至少,兩個人可以「尊重」彼此吧!
看了嚴長壽先生的新書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大環境也許無法改變很快,至少,我們可以從改變自己做起;教育是一條漫長的路,適合你的教育方式未必適合我,每個人都在找屬於自己適合的方式;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不要將自己的期望固執的放在孩子身上;不要將孩子的成就當成炫耀自己的工具;懂得傾聽、懂得瞭解、懂得支持、懂得尊重;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還是有一個「愛」字在連繫著的,不是嗎?
寫到此,我好想念母親,我想起母親最常跟爸爸說的話:女兒好棒哦!她這麼有才華,受到長官、老闆們的重用,真的很棒,你要多支持她啊!
現在,我再也聽不到母親對我說的話,鼓勵的眼神,愛的擁抱了。我真的好想妳,媽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