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2013.03.2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325/18206651
大約是兩年前,地點是某私人會所更衣室,幾個60歲左右愛國有錢佬(中產入不到這個會)評論時事,其中一個特別激動:「稀土呢單嘢,中國鍊X住日本個XX,呢次爽呀!」X是粗口,XX是男性下體一個器官。一時間,更衣室洋溢着高漲的民族情緒。
內地壟斷全球稀土供應,而稀土是生產如手機、電腦等科技產品的必需材料,日本、美國等國家對稀土需求殷切,完全依賴內地進口。在文明的商業倫理世界,壟斷者可賺取豐厚利潤,但不可以為所欲為,因為這世界不是只得稀土一種商品,國際貿易講求互惠互利,家家有求。壟斷者要考慮長遠關係,以粗暴手段在短期內賺盡或利用壟斷地位榨取非經濟利益,會被國際社會視為不文明。
內地限出口 欲教訓日本
2010年內地政府因領土主權問題,宣佈限制出口稀土往日本,成為國際要聞,全球忽然關注稀土供應問題。以經濟手段來處理政治糾紛,不但震動日本,也震動西方國家,驚訝內地竟採取這種處事方式,國際貿易演變成地緣政治。內地政府想法可能跟私人會所的愛國富豪一樣,幾難得終於有一件東西,全世界需要,只得內地擁有,真真正正「鍊X住全世界XX」。
全世界醒覺,稀土原來這麼重要,原來這麼脆弱,一時間稀土成為全球政界、外交界、投資界、科學界及地質界焦點。一場比賽開始,一方是內地,另一方是全世界。不足兩年時間,這場比賽大局已定,稀土格局從此不一樣。至於中國人有否憑稀土站起來,各位請看下去。
稀土是一種礦物,原來不稀有,全球很多國家也有稀土藏量。全球稀土市場每年貿易額約20億美元(約150億港元),等於長實(001)今年賣樓目標的三分之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全球稀土需求大部份由一個美國稀土礦供應。即是說,稀土是一種不稀有、用量不高、價值不高的礦物。
全世界都有,點解變成由內地壟斷供應?答案是,全世界都不想開發稀土。提煉稀土過程複雜,而且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全球關注環保,政府不斷提升環保水平,稀土企業不斷增加環保監察成本,在西方國家,開發稀土成本越來越高。內地則漠視環保,地方政府和企業勾結,罔顧居民健康,大肆破壞環境,以低價搶爛市。例如美國的稀土出產國,敵不過「零環保成本」的內地,美國政府也樂得把生產稀土這麻煩生意,拱手讓給內地,由內地面對生產稀土製造的環保問題。內地全球稀土霸主地位,是這樣「奪」回來。
一年升廿倍 市場變瘋狂
2010年稀土價格急升,2011年到達頂峯。由內地宣佈限制出口至頂峯,部份稀土價格升達十多、二十倍(注意是倍數,不是百分比)。商品價格在不足一年升十多、二十倍,製造出來的亢奮,難以想像。忽然間,稀土成為全球最炙手可熱的投資口號,以稀土作為投資概念的公司爭相誕生。
美國上市公司Molycorp成為稀土概念的龍頭,它擁有之前提及位於美國已關閉的稀土礦,見到稀土價急升,立即計劃重開稀土礦,並於2010年在紐約交易所上市。Molycorp上市價為11美元,2011年最高升逾70美元,現價是6美元。
市場解決稀土這問題,方法是先讓它瘋狂。稀土價格一年內升十多、二十倍,人都癲,所有人突然間成為稀土專家,所有可能跟稀土產生關係的礦資產,突然間都發現有稀土概念。市場瘋狂,真真假假稀土概念股湧現,投資者不敢質疑內地要教訓日本的決心,放心搭上稀土列車。
市場瘋狂後,由投資接力,兩者之間有密切關係。股票市場出現這麼多稀土概念股,當中有不少是神棍,但也有不少真的有計劃投資開礦,例如Molycorp,它從IPO集資4億美元來開發稀土礦。由美國到澳洲到哈薩克斯坦,都在開採稀土。這些稀土礦,有新有舊,這些國家依然重視環保,但稀土價格急升,以前成本太高冇得做,現在變成有得做。假如金價升20倍,香港都可能有人淘金。
泡沫爆破 內地失壟斷地位 稀土是一個泡沫,供應急升的唯一原因,是因為價格上升,跟需求無關。有市場人士估計,2011年決定開採稀土項目的規模,等於稀土過去40年供應的總和。未來幾年是這些稀土項目落成的高峯,供應排山倒海出現,一年比一年精采。 市場和投資瘋狂後,總要有清醒的腦袋出來想辦法。稀土這場鬧劇的清醒腦袋來自日本,不是日本人特別叻,而是日本人依賴內地出口稀土。日本人需要清醒腦袋想出長遠解決辦法,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所謂清醒腦袋是迫出來的。人,面對險境,假如肯冷靜下來,可以製造出很多智慧。 日本可確定的,是長遠不可依賴內地的稀土。首先,日本政府推出10億美元資助計劃,相信重賞下必有勇夫,鼓勵日本企業想辦法降低稀土用量,例如提升循環再用。另一方面,鼓勵企業研究出稀土的替代品。由政府打本做科研,成本不是問題,替代品隨時由不可能變成可能。最後,日本伸出友誼之手(手上有鈔票),鼓勵其他國家加入生產稀土的行列,做大稀土供應這個餅。幾管齊下,估計今年年底,日本依賴內地稀土供應的百分比,由兩年前差不多百分百,跌至五成。 稀土經過2011年的瘋狂,2012年泡沫爆破,稀土價格崩潰,價格跌回未急升前水平。內地稀土企業受重創,幾間大型稀土企業2012年宣佈停產,為了防止價格進一步下滑。部份稀土企業到今年年初才恢復生產,但產量只及兩年前的零頭。 在可見將來,內地不需要限制出口稀土,因為稀土市場進入無秩序的大混戰,有得出口已偷笑。未來幾年大量稀土項目投產,到時價格有可能進一步向下。一輪鬧劇之後,內地喪失稀土壟斷地位,「鍊X住全世界XX」計劃徹底失敗,結果是衰過以前。這場鬧劇,內地政府應趁市況低迷,認真檢討生產稀土帶來的環境災害,為下一代着想,不至於弄至全輸地步。 蔡東豪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8%80%E5%9C%9F 由週期表特性可知稀土元素不易形成大規模礦區,必以大量挖掘後再予以過濾。副作用是損失大量土方及飛塵污染,容易引發居民抗議,因此多被課徵鉅額環保稅。 扣除上列因素,原則上能挖掘的古大陸地形都能開採稀土,早期伴隨煤鐵石油鑽石礦區一起挖掘,例如:近北極圈各國與中歐;機械工具發達後便不受限制,多半由運輸成本及出口稅率而定,例如前蘇聯、中國與澳洲等。 迄2010年底為止主要稀土出口地為中國(約佔97%),以鉛、鋅、高嶺土等初級品為主;可精鍊治金品目前由大型礦業或鋼鐵公司掌握專利,例如: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力拓(Rio Tinto)、淡水河谷(Vale)...等等。此外為增加工作人口,澳洲、中國、巴西等地都有意提高原料出口價格,以吸引礦商與金屬業者到地主國投資先進冶金技術。 ==============================================================日發現稀土 濃度為中國礦10倍 中時電子報作者: 黃菁菁╱東京廿一日電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3月22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黃菁菁╱東京廿一日電】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和東京大學的研究小組在日本最東邊的島嶼「南鳥島」外海,約三公尺以下的海底,發現高濃度的稀土泥,其稀土濃度是全球最大稀土產地亦即中國礦床的十倍,預估稀土蘊藏量約是日本全國消費量的二百卅年份,將有助於日本擺脫資源貧乏的困境。 該研究小組廿一日召開記者會表示,今年一月下旬在小笠原諸島的南鳥島外海進行稀土泥的分佈調查,從海底回收的堆積物當中,發現含有最高達六千五百ppm(即○.六五%)的高濃度稀土。中國的陸地礦床的稀土濃度約為五百至一千ppm,這次發現的稀土濃度,約是中國的十至廿倍。 海洋機構的深海調查船「海嶺」一月下旬以南鳥島南側的日本專屬經濟海域為主,將管狀機器插進水深五千六百至五千八百公尺海底的七個定點,採集了堆積物。分析的結果發現,有二處的泥含有超過五千ppm濃度的稀土。稀土泥是富含著鏑和鋱等,用在油電混合車、液晶顯示器等的稀少金屬之泥狀堆積物,廣泛分佈在太平洋海底。 不過,這次是在超過五千公尺的深海發現稀土,全球至今尚未有在深海開發資源的實績,因此日本經產省將根據目前的情報,進一步研發開採稀土的技術,並研究稀土開發成本是否划算。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