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一:与导师见面

其餘十七篇也是很值的拜讀的
http://www.wuma.com.cn/papers.htm

      与导师见面,你是什么心情?在多数情况下,你是带着一种希望得到帮助的心情,去见导师或被导师叫去见面。当你是新生时,你往往带着一股似强烈又好像并不强烈的期待去见导师的,尤其是导师召集的新老同学一起开会的那种场合。时间久了以后,你也许对这种期待有了些许不同的看法,因为看起来博士生导师们的确是校园中最忙的人之一。实际事实是你不太经常能见到导师。虽有许多博士生能经常见到导师,但看起来导师也忙得并没有能把充分长的时间用到你身上。

      能有更多机会与导师见面是令人鼓舞的事,因为与导师见面对于科研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博士论文做得十分不顺利,常见的原因不是你的研究水平没有达到国际一流,恰恰在于你可能把自己与导师隔离了。”阅读本刊的博士生们知道,在上一次的本系列题目里,大家已经明白更重要的不是“见面”,而是“联系”。第一件事是“保持和导师的联系”;第二件事是“让导师得到你的消息”。在你与导师交往之中,为了更有效地联系,仅有这两个方面的努力也还是不够的,因此上个系列中还讲到了其他4件事:“摸清导师的脾气”、“赢得导师的尊重”、“稍稍有点个性”、“为导师写点东西”。想明白这6件事所隐含的道理,对你的成功会有很有效的帮助。记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自己的科学研究。
      你当然也知道,就博士生与导师之间要注意的环节,不同的博导多有不同的精彩之处。两者间的关系,在科学研究的层次上远非“师生”一词能概括。更好的说法,也是我个人的感受,这是一种同事式的科研合作关系。王宝山在本刊发表评论说[2],最理想的博士生导师是那种能够对博士生起到向导和引导作用的导师,同时,他最为赞赏的博士生是那种致力于在科学研究中追求“本质”(“吸骨髓”)的博士生。王进[3]则强调了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有4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教导,二是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方面的引导,三是科学家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劝导,四是科学研究执行力和领导才能方面的领导。这两位学者的评论值得引起你的重视。回忆我在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日子,我的博士导师们对于我产生的是“熏陶”的作用。最初一、二年里我与导师很少见面,开始有点不适应,很快也就明白博士生不必追求“见面”。现代教育体系下的博导和博士生的关系,若用诗意的语言来说,就好比春天里的人们,你虽然不直接看见春天在“办公”,但你知道春天就在身边。我自己强烈地感到,在我研究的领域,正是导师的作用,让我走进了科学的“殿堂”。我记得我真的与导师见面时,导师其实没有把我当学生看待,他会直呼我名,让人感到气氛是平等和热情的。为此,我也从不把我指导的博士生们当作学生。
      在需要与导师见面的时候,你会发现多数时候是围绕那些正在开展的研究及其结果而出现的。这也是我在攻博后期与导师见面多的真正原因,因为我的导师很重视这些结果,他经常与我讨论这些我刚刚得到的结果,或是共同对写作中的论文商量如何修改和表达结果。我想,你肯定也会有同样的见面机会。
      如果把科研作为纽带来认识“与导师见面”(其实本来就是这样的),那么博士生导师只是你攻读博士学位故事中3个最主要角色中的一个。在你的故事中,还有两个发挥着与你导师一样作用的主角,一是学术文献,二是科学同行(科学共同体)。当你以期待的心情希望见到导师以便得到帮助时,你手中那些复印回来的学术文献中,有着和导师能给你的相同的答案。有时,甚至导师给你的帮助恰恰就是他与以前的博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也许,他还会让你再搞一次文献调研。在前一个系列的主编心语中我说过,“搞一次文献搜索是不难的,你会收集到许多文献”。“《科学引文索引》以及学术期刊数据库,比如各高校图书馆广泛使用的检索光盘和在线检索都使文献搜索这块难啃的骨头成为香喷喷的蛋糕”。[4]记住,这个“导师”你随时可以见到。
      你的故事中的第3位“导师”,即“科学同行”,在上一系列主编心语谈到“研究合作”时,已经出现[5],你若再阅读,你会发现,他们何尝不是导师?我在本系列的后续篇幅中还要讲一讲这个主角这件事。值得你现在记住的是,你的成功离不开他们。

参考文献
[1] 冯长根.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II)[J]. 科技导报, 2007, 25(10): 78.
[2] 王宝山. 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5个层次[J]. 科技导报, 2009, 27(22): 121.
[3] 王进. 研究生导师之“导”[J]. 科技导报, 2009, 27(23): 121.
[4] 冯长根.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VI)[J]. 科技导报, 2007,25(14): 89.
[5] 冯长根.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XXIII)[J]. 科技导报, 2008, 26(7): 103.

来源:科技导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